从山河壮丽的中国甘肃来到风光优美的肯尼亚,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熊友才和他带领的旱地农业生态研究团队,10余年间不辞辛劳,将中国旱地节水农业技术和经验带到非洲,帮助当地农民解决增产增收和生计难题,为“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和技术转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初到非洲再创业 旱作农业立新功 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系列涉及科技、教育、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逐步展开。 在国家政策扶持下,熊友才干劲越来越足。除了继续在肯尼亚实践中国技术,他和团队还将技术推广到了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熊友才信心满满地估算了中国旱作农业技术的造福潜力。他说:“保底测算,如果推广中国技术,只需要三分之一的耕地就可以生产足够养活整个肯尼亚人口的粮食。如果全境推广,则可以将肯尼亚从一个饥荒国家变成粮食出口国家。” 多年来,熊友才团队已对东非高原上的作物类型和气候条件了如指掌。“在东非高原,不管面临什么样的条件,我们都会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生产标准,实现稳定增产。”熊友才说。 正在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肯尼亚籍学生威利表示,肯尼亚80%以上的国土面积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降雨量越低,垄沟地膜覆盖技术的增产幅度就越大,且产量稳定;这项技术操作简单、投入低廉、劳动力投入低,特别适合肯尼亚作物类型和气候条件,深受小农户青睐。 目前,熊友才团队在肯尼亚全境已成立8个技术示范点,经常会有当地农技人员和农户前来参观。他们震撼于中国技术的高产高效,迫切希望中国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农田里。熊友才团队已直接培训超过1500户农户、220名农业技术员。 在熊友才的团队中,还有来自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卢旺达等国家的学生。来自巴基斯坦的阿斯法是兰州大学的一名博士后。她说,中国旱地节水农业技术的可靠性已在巴基斯坦干旱地区试验田得到印证。她希望学成后将中国的农业技术带回家乡,让更多家乡人民受益。 携手普及新技术 今年5月,熊友才培养的博士生梅福建、硕士生文晴辉接续远赴肯尼亚,在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农场试验田工作。 该试验田除了示范标准化技术,也是当地农民参加田间技术培训的学校。两位学生和当地农技人员采用垄沟地膜覆盖技术,在试验田种植玉米等作物。最近他们采集田间土壤和作物样品,开展土壤养分分析等预处理工作,为优化垄沟地膜覆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什么时候铺地膜,什么时候揭掉地膜,如何回收和处理残膜,都有具体操作规范。我们会手把手地教给农户和农技人员。”梅福建说。 今年6月至7月,熊友才又奔赴肯尼亚的田间地头,为当地农户提供技术示范服务。 肯尼亚农业技术大学教授大卫·姆韦希亚·姆布鲁认为,中国技术和实验正是肯尼亚需要的,有利于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 10余年辛苦付出,熊友才团队获得了联合国环境署、肯尼亚农业科研院所、当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认可和支持。现在,他们希望扩大技术示范区范围。熊友才说:“非洲国家农业科技意识还有待挖掘,要大面积推广旱地节水农业技术,实现成果转化和落地,还需要让他们眼见为实,做给他们看。” 熊友才说,他毕生的梦想,是将旱地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到世界上更多干旱半干旱地区,让更多地区实现“仓廪实”“衣食足”。 |
GMT+8, 2023-12-5 01:00 , Processed in 0.01442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Ag.Chn-Africa.com
© 2001-2011 Chn-Africa.com